无人机“黑飞”,为何屡禁不止?
所谓 " 黑飞 ",主要指一些没有取得私人飞行驾照或者飞机没有取得合法身份的飞行,这种没有飞行计划的 " 黑飞 " 存在极大安全隐患。首先是威胁军事安全,低空飞行的航空器种类日益增多,无人机小、快、灵特点突出,通过传统手段很难发现。
还有一些简易航空器,比如动力伞、热气球等,自主导航和通信能力都很弱,容易出现偏离预定航线和空域的情况,一旦闯入重要目标上空,很有可能危及目标安全,甚至造成严重影响。再加上无人机本身具有一定载荷,稍加改装就可以成为攻击性武器,如果监管不力,会对国家空防安全、重要目标安全、保密安全等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
与此同时,无人机飞行容易受复杂电磁环境干扰影响,砸机事故频出,侵害地面安全,最重要的是扰乱航空秩序,民用无人机大多由非金属材料制成,尺寸小、高度低、速度慢,民航飞机发现、避让难度大,对民航航线存在较大干扰。2017 年 5 月,重庆市江北机场遭遇无人机干扰近 4 小时,致使 140 余个航班不能正常起降,造成上万旅客延误滞留,同样是 2017 年 8 月,四川省九寨沟发生地震后,非法无人机活动严重干扰我空军救灾航路。
所以,无人机 " 黑飞 " 已经严重威胁到公共安全、飞行安全甚至空防安全。杜绝 " 黑飞 ",亟待解决无人机管理中高位阶法律缺失、追究责任难等问题,按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250g 以上的无人机需要注册,但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操作 7kg 以内的无人机用作业余休闲用途,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无需执照 / 证书,也就是说 " 飞行员 " 不需要考试,并且出入境不受限制。
至于限飞区,虽然如大疆等厂商在 App 内都会划定禁飞区,但并不算太全面,大陆地区也不需要像中国澳门地区那样每次飞行前报备 + 机身强制标贴拥有者联系方式,再加上仍有线下卖家可以违法改装无人机 GPS 模块,因此,无人机黑飞依然屡禁不止。
所以一般来说,如机场等重要场所往往都需要加装主动式无人机反制装置,因为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飞控系统和图传系统都会发射无线电信号,而反制装置利用无线电信号监测,对飞控信号和图传信号的频谱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对无人机的探测和识别。
其中单站测向技术可以监测解算出无人机的方位信息,同时利用接收信号强度对无人机距离进行粗略估计;多站时差定位技术可以通过目标相对于多个接收站的信号时延解算出目标的位置信息。另外,利用无人机的无线电 " 指纹信息 ",可以创建无人机黑白名单,实现对无人机的管控,以及无人机的精准识别和预警警告,并通过电磁干扰阻断无人机和控制台站之间的通信,使无人机进入信号丢失后的自我保护状态,达到对无人机的迫降、驱离甚至接管的目的。
总体来说,无人机广泛普及的情况下,相关管控手段却严重滞后,相关监管部门承担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高额罚款与追究刑事责任无法根本管制 " 黑飞 ",还有很多 " 黑飞 " 嫌疑人仍逍遥法外。监管难的问题始终摆在眼前,很多人因为无人机得到便利,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的利益和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一问题也成了无人机行业继续发展的 " 壁垒 "。
一言以蔽之,无人机管控面临的矛盾就是日益增长的无人机使用需求和落后的无人机监管能力之间的矛盾。针对目前国内反无人机情况,行之有效的办法还得是将立法与技术管控手段相结合。